建设方案 |
(一)实验室条件改善 逐步加大实验室投资力度,改善教室环境,购进实验设备,整合实验室资源,优化实验室结构;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统筹规划、统一安排、合理设置,有步骤,有重点的充实、更新和新建实验室。 (1)整合现有资源,杜绝资源浪费,资源利用率达到100%。 (2)将本部专业实验室搬迁到渭水校区,新建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方便师生教学活动的同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实验平台。 中心新建实验用房11间,计划面积共960平米。拟建设的自动控制实验室和微机与嵌入式系统实验室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一次性容纳学生80人,设备40台套,计划面积140平米;电力电子与运动控制实验室开设电力电子和电机相关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实验,一次性容纳学生40人,设备15套,计划面积120;道路交通与控制综合实验室开设交通控制方向专业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一次性容纳学生40人,设备10套,计划面积60平米;工业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开设工业自动化控制方向专业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包含三间分室,分别一次性容纳学生20人,设备10套,计划分为过程控制室60平米、柔性制造室60平米和机器人室100平米;轨道交通与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开设轨道交通方向专业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一次性容纳学生40人,设备10套,计划面积60平米;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创新基地和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基地,分别面向学科竞赛和创新实验,分别一次性容纳学生60人,面积80平米;另计划建设仪器设备准备室1间,面积60平米。 (3)以质量建设为首要目标,新增投资1000万元购置设备,淘汰陈旧实验设施,购置先进的实验教学仪器和设备,实现实验学生与设备配比1:1;购置设备前要认真选型,全面考虑,注意设备的配置及性价比,所购设备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4)未来5年,为每个实验室配备投影设备、高速网络交换系统等,为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建立虚拟实验室打造基础平台。 (5)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建设力度,每个实验室都至少建设一个实验分室作为开放型实验室,面向全院师生开放,编制开放实验目录,供师生自由跨专业选择,实行网络化管理,以适应开放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改革 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构建新型实验教学管理体系,优化、精简传统基础实验内容,提高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项目比例,增设实验选修课、开放创新实验项目,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实践能力。 (1)夯实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保证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2)调整不同类型的实验课时,在保持总实验课时不变的前提下减少验证实验的学时,加大综合、设计类实验的课时,创建“一体两翼”实践教学体系,即以实验课程体系作为主体、以实践创新和平台扩展作为两翼,保证实验课程体系的前提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比例大于30%;每年新增开放创新实验项目比例不少于10项。 (3)变教师主导为学生自主;变必须完成全部实验为学生自主选择,变教师灌输为启发、讨论和互动;变机械式完成实验过程为研究、探索和合作。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条件的实验室可建立虚拟实验室。不断地提高学生网络教学受益面,使网络教学覆盖面达到100%。 (5)增设实验选修项目,将选修实验项目中的内容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综合考虑和设置学时;学生选修实验学时可计入总实验学时数。 (6)以教学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创新积极性,鼓励教师撰写实验教学改革论文,编写教学指导书;省级实验室至少发表2篇实验教学改革论文,校级实验室至少1篇。 (7)建立多元实验考核方法,统筹考核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激发学生实验兴趣,提高实验能力,建立实验教学总体评价体系。 (8)加强实验室间横向交流,推广先进教学经验,每学期举办一次经验交流会。 (三)实验队伍建设 实验室建设的关键是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教学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影响实验教学的关键因素,在十二五期间,我院要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师资与管理队伍。通过“调整、培养、引进”的方法,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完善实验技术人员的更新机制,建设一支热爱实验教学,教育理念先进,学术水平高,职责明确,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精力投入、勇于改革创新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 (1)在十二五期间,引进实验室专职教师11-15人,专职实验技术人员与全日制学生的比例达到1:150,实验教学队伍达到本科“合格”评估要求,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2)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培训,试行“实验技术岗位资格证书”制度,实验技术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实验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定期选送相关领域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每年不少于15人次。学院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培训合作,增加实验技术人员到外单位参加学习的机会,以掌握最新的知识动态。另外,实验中心应定期开展教学工作会议,来促进各实验室技术人员间的相互交流,以增强协作意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优化实验队伍结构,适当减少固定编制,增加流动编制。到“十二五”末期,实验技术人员总数(不含技术工人)将达到37人,基本能满足实验教学需要,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50%,高级、中级、初级的职称结构比例为4∶4∶2。 (4)健全和完善实验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实现奖惩分明,做好晋级及职务评聘工作。 (5)建立实验教学的科学评价机制,引导教师积极改革创新。建立完善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6)培养中青年教师骨干,加大各实验室骨干教师评选力度。 (四)体制与管理 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形成完善的电子与控制工程学院实验室运行体系;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狠抓规章制度的落实,促进实验室管理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以提高实验室效益,使之成为素质教育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基地。 (1)进一步强化校院两级实验室管理体系,层层落实管理职责;加强人、财、物的统一管理和使用,做到人尽其用,物尽其材。 (2)加强实验技术人员的管理能力。提高管理业务水平。建立实验教学开放运行的政策、经费、人事等保障机制;对实验室的帐、物、卡,进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做到实验室每一台设备都要落实到人。 (3)完成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编写工作,规章制度是实验室能否正常运转的保障,除在学院层面上要建立统一完善的规章制度外,各实验室可以根据自己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规章制度,营造学习气氛。 (4)理顺各实验教学任务的管理。实验教学管理错综复杂,这不仅是实验任务本身固有的特性,而且还和电控学院实验室的空间分布有关,实验室分布在渭水、本部、小寨、雁塔四个校区,管理起来难度大; (5)加强实验设备使用率、资源共享率、设备完好率管理。理顺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6)完善实验室绩效评估,全面掌握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整体状况,确立“以落实强管理、以管理促效益,以效益求发展”的工作路线。 (7)采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进行管理,定期对实验室的人员、物资、经费、环境状态等信息进行记录、统计和分析。
|